2025年3月,南都公益基金会启动了好公益平台项目第十二批优质公益产品招募。今年共收到有效产品申请171份。经过初筛、尽职调查、评审委员会评审、合规尽调、公示等环节,最终11个项目成为新一批优质公益产品,覆盖养老服务、儿童发展、安全健康、残障融合等多个议题领域,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具备了较为专业、完整、有效的解决方案,并且这些公益产品的项目团队有意愿和决心探索影响力规模化。
入选平台后,优质公益产品将根据各自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,获得规模化助力,包括能力建设支持、线上或线下产品推介活动(路演)、可能的资金支持,以及筹款、传播、监测评估等方面的资源对接。
以下为好公益平台项目第十二批优质公益产品介绍(按产品名称首字母排序):
01
潮汐非遗乡村妇女创业赋能站
天津市潮汐公益服务中心
“潮汐非遗乡村妇女创业赋能站”由天津市潮汐公益服务中心发起,旨在系统化、高效、大规模地解决因缺乏劳动机会、技能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低收入女性(如乡村留守女性、单亲母亲、重症患儿母亲、残障人群等)面临的生计困境问题,最终达成受益人团队收入、受益人团队人数、非遗影响力三个指标提升的目标。
项目借助实战演练和资源对接,带动非遗文创产品开发、生产和销售,吸引更多资源为当地妇女创造就业机会,从而使相关妇女群体得以持续性地进入市场化分工生产中,最终提升妇女收入。
经过潮汐支持的妇女团队,人数规模平均增长40%,总收入平均增长50%。项目自开展至2024年底,累计举行5000多场培训,课时超过10万小时,服务总人次超过8万人次,直接服务人数超2万。
02
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
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
“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”是由北京病痛挑战基金会发起的、第一个覆盖国家罕见病目录所涉及全部病种的民间援助项目,为罕见病病友及其家庭提供医疗资源转介、各地医保信息资源、最新药物进展、个案资金援助等全方位支持。
产品积极探索罕见病综合服务模式,以患者为核心、政策为导向、多方参与联合行动为策略,构建了综合的服务和援助体系,项目聚焦解决罕见病病友诊断难、治疗难、保障难、康复难、信息获取难、社会参与难等切实问题,探索罕见病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,为政策出台和制度性保障贡献经验和实践案例。
截至2025年8月,该产品通过支持210多个罕见病病种,累计援助5330余人次,拨付善款5589万余元,累计服务人数超5万人次。此外,该产品还设立了4个省级、2个市级多层次保障样板,联动20多个患者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、10余家行业协会、多家省级罕见病综合诊疗单位,在全国建立了13个罕见病综合服务中心,沉淀30多个罕见病的具体解决方案。
03
恒爱妈妈——顶梁柱式母亲支持行动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
“顶梁柱”母亲是指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左右,20-65周岁,因离异、丈夫去世或重病等丧失劳动能力,而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和精神支柱的母亲。由于丈夫家庭角色的缺失,“顶梁柱”母亲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照顾压力、得不到情感支持、家庭关系紧张等困境。
“恒爱妈妈——顶梁柱式母亲支持行动”通过与省内的基层公益性社会组织合作,为母亲们提供一对一的情感陪伴。产品力图与母亲们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,挖掘母亲们自身的优势,调动内外资源,通过直接服务、转介或整合资源的方式,使母亲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外界的支持,突破自身发展条件,改善身心健康状况,收获一份能独立应对生活困境的能力,提升对生活的掌控感和胜任感,从而引领母亲们从受助者走向助人者,朝着更高质量的人生发展,实现个人的更高价值。
截至2024年12月,项目共与省内17家基层社会组织达成长期合作关系,服务范围覆盖福建省内9个地市、41个区县、276个乡镇街道,支持了1364名母亲,累计投入资金1765.86万元。
04
记忆的守望者——认知症三级预防解决方案
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
“记忆的守望者——认知症三级预防解决方案”是由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发起的公益项目,采取分级预防策略,致力于构建“人人可参与、处处可支持、时时可干预”的脑健康社会支持网络。
一级“治未病”,面向公众开展科普筛查,普及脑健康知识,提供筛查工具及风险管控方案,引导公众将健康知识转化为日常预防行动,减少认知症的病耻感,提升早筛、早诊、早治意识。
二级“治欲病”,针对社区认知障碍风险人群,实施早期干预,从健康管理、认知训练、运动促进、情绪调节和饮食指导五个维度,开展认知功能激活干预,综合守护脑健康。
三级“治已病”,聚焦认知症家庭,强化照护者“能力-心理-资源”全方位支持,通过喘息服务、照护技能培训及社会资源链接,减轻照护者负担,助力认知症家庭好好生活。
该方案旨在构建覆盖全人群、全场景、全周期的脑健康支持网络,助力形成主动关注脑健康、科学预防认知症的良好氛围。
05
家门口的儿童图书馆——书语小屋
成都书语公益服务中心
“家门口的儿童图书馆——书语小屋”(简称书语小屋)是成都书语于2013年推出的0-8岁儿童阅读推广项目,是成都书语0-12岁儿童阅读生态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。
书语小屋通过嵌入社区公共空间,由在地居民组建志愿者团队自主运营的方式,与社区、居民共建社区阅读生态环境。通过为社区书语小屋提供专业配书和阅读活动,解决儿童“没书读”和“没兴趣”的问题;通过“大人读童书读书会”、家长讲座、故事人成长营等系列家长陪伴课程,解决父母“不会读”的问题;通过书语小屋运营等系列培训赋能志愿者,让其独立运营社区阅读空间,解决社区中青年归属感的问题。
截至2025年6月,项目建立了67个服务点,服务4.8万人,培养社区中青年志愿者2000多人。志愿者每年在社区开展常态化阅读活动上千场。
06
涓流不息——乡村河流保护计划
安康市绿色秦巴环保公益服务中心
“涓流不息——乡村河流保护计划”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(Nature-based Solution, Nbs),通过社区参与的工作手法,为乡村小流域的面源污染问题(指没有固定排污口的环境污染现象),如氨氮、总氮偏高的污染现状,提供一套低成本、高效益的生态保护技术解决方案,最终实现乡村小流域水质提升(地表水水质从四类五类提升至三类二类)。同时,该产品立足社区,唤醒村民意识,赋能乡村志愿者,打造“村民自己的环保队”,实现乡村环保志愿队自主管理。
该产品已在陕西境内修建完成了4处乡村小流域面源污染处理设施,项目建设氧化塘、人工湿地、植草沟总计28117平方米,日处理水量可达72715吨。同时,该产品培育了15支乡村水源地环保队,总计队员195人,开展日常巡河总计96次,总计参与10200人次。该产品开展的小流域环境保护类课程,总计受益800余人次。此外,400余人次参与了产品开展的各类小流域环保活动。
07
蓝马甲行动
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
在党和政府倡导积极老龄化,重视老年人数字权益的背景下,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、蚂蚁集团于2020年9月发起“蓝马甲行动”,立足于老年人数字包容的议题,围绕“科技+服务”的项目模式,致力于帮助老人解决智能手机“不敢用、不会用”的难题,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,乐享有意义和有品质的数字生活,并带动社会各界多元参与,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。
产品围绕老人在实际场景中的需求,研发了“健康管理”(慢病管理、健康饮食)、“反诈防骗”(最新诈骗案例,预防诈骗方式)和“数字素养”(就医挂号、出行订酒店、手机支付)三个方面的内容,并根据老人生活场景(社区食堂、社区活动中心、医院等)设计出海报、PPT、宣传册等物料,供志愿者(社会组织、高校青年志愿者、社区里的银龄志愿者等)使用,为老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数字技术使用问题。
项目自启动以来已走进150多个城市,联合政府部门、社会机构、企业举办超过5.5万场活动,超过4.5万名蓝马甲志愿者线下面对面服务老人超165万人次。未来,蓝马甲行动还将号召更多社会力量加入,同时持续探索AI等先进技术,将之更好地应用于助老服务领域。
08
无毒网购90+
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
“无毒网购90+”是由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发起的,关注网购消费品化学物质安全的公益项目。“无毒网购90+”为项目目标,即无毒先锋重点风险产品清单上的产品,在网购平台抽检达标率达到90%以上。
项目通过独立调查、化学品管理工具研发,与电商平台持续沟通、以及倡导与公众传播,推动电商平台采取有效措施,提升消费品中化学物质的管理水平,从而解决消费者在网购时买到有毒产品的问题,以持续降低公众健康风险。
2018年至2025年7月,无毒先锋已开展108次产品调查行动,涉及至少71种风险产品的调查(如小黄鸭塑料玩具、水晶泥、橡皮擦、儿童凉鞋、学生书包等),共送检1896个产品,检测到其中719个产品至少有一种有害化学物质超标,涉及超过10种优控化学物质(优先控制化学物质),超标比例达到38%。该产品通过与电商积极沟通和公共倡导,促使平台企业下架超标和违禁产品链接。
09
心智障碍者全生涯发展支持计划
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
“心智障碍者全生涯发展支持计划”是由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发起的项目,关注心智障碍者全生涯不同阶段的服务支持需要。
心智障碍者支持需求贯穿从出生或诊断到终老阶段,涵盖医疗、教育、就业、生活照料、社会融入等多个领域。围绕心智障碍者不同年龄阶段的服务支持需求,项目不断研发、完善、迭代多个子服务产品,包含回应心智障碍儿童幼小转衔需求的暑期10天幼小衔接增能营、面向2-8岁初诊断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庭的3个月照顾者技能培训、面向职中在读及毕业心智障碍青年的15天职业转衔培训、面向心智障碍青年的10天性教育培训、面向“老养残家庭”的未来规划安排服务等,以及贯穿心智障碍者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议题产品如牙科就诊、健康体检等。
截至2024年12月,项目已直接为超过2万户心智障碍家庭提供服务支持,并通过子服务产品的经验输出、联动推广、落地支持、政策倡导等方式,辐射影响超过10万户心智障碍者家庭。
10
郁金香陪伴
杭州郁金香助医公益服务中心
中国有庞大的抑郁群体,患者在治疗端“生物、心理、社会”三方割裂,疗愈体系不完整、治疗资源不足。“郁金香陪伴”项目遵循生物、心理、社会综合疗愈理念,从科普、互助、疗愈三个层面解决抑郁症患者陪伴的问题。
科普端通过社交媒体、纸质读物、线下的讲座和论坛等多种方式,传播心理健康预防知识,让深陷抑郁泥潭的群体找到组织和希望。
互助端通过建立互助社群、陪伴者平台、危机干预热线、线下沙龙、回归计划等多种形式的活动,让群体感受到温暖和陪伴。
疗愈端通过在线课程、郁金香暖屋、陪伴直播间、线下工作坊、青年岗位计划等干预方式,让群体得到疗愈和康复。
截至目前,该项目拥有20多个自媒体平台,全网粉丝超过80万,建立850多个社群,在300多个城市(含海外)成立志愿者团,并开展了多元的线上线下活动,为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陪伴。
11
种太阳乡村儿童营地教育
武汉市武昌区种太阳社会发展与创新中心
“种太阳乡村儿童营地教育”项目服务于乡村地区9-13岁在校学习的儿童,通过创造性营会活动与三段式“联结、点燃、创造”营程+多元主题工作坊+“研发-培训-运营”标准化体系的模式,为孩子们重建一个人与人、人与自然关系的空间。
该产品致力于解决乡村儿童在认知、情感与社交发展关键期缺乏高质量社会教育和多样性体验的问题。通过项目干预,产品为乡村儿童提供开拓视野、培育兴趣、激发创造力与协作领导力的全面成长体验,帮助他们建立自信,促进认知、情感与社交全面发展,使他们更有勇气追求梦想。
产品依托营地教育和体验式学习的方法论,结合本土化课程与标准化执行体系,设计包括美育、科技、SEL(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)、乡土等主题工作坊课程,并通过嘉年华展览、结营仪式等活动深化学习效果。项目通过前后测评估、参与观察及成长反馈等方式持续收集效果证据,确保教育目标有效实现。